沈帥青:用動物培養同理心 打造快樂社會?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8/12/19 00:10

分享:

分享:

作者Facebook專頁

美國一名法官近日給予一個偷獵者的懲罰,是看電影《小鹿斑比》。研究發現接觸動物有助培養人類同理心,有助減少欺凌、提升社會快樂。教育者可從小事入手,培養孩子同理心。

外國部分人熱衷於所謂「戰利品狩獵」(trophy hunting),即獵殺野生動物後,割下其身上個別部位(例如角或耳朵)作留念,被視為殘忍而為不少人不啻。美國密蘇里州法官Robert E. Greene日前在審判一位偷獵逾百隻野鹿的獵人時,不但將其判監1年,更要求其在獄中每個月至少看迪士尼電影《小鹿斑比》一次,以求令其改過自新。

《小鹿斑比》中最著名及引人落淚的一幕,便是斑比的母親在逃跑時被獵人射殺。這個非比尋常的懲罰即使未必能打動偷獵者,亦非全無教育意義。英國愛丁堡大學教授Richard Coyne表示,卡通片及故事書中的擬人動物因讓人感到親切,有助他們發揮換位思考能力。

虛構動物尚有培養同理心的作用,真正的動物或更甚。美國心理學家Robert Poresky指出,自覺與寵物關係愈親密的兒童,會呈現更強的同理心。兒童一旦需要照顧寵物,即使本身有自我中心的特徵,亦會需要將注意力由自己轉移至其他物體,並須從寵物的表情或其他身體語言,理解其背後的意義。

外國乃至本地皆有不少幼稚園及小學,輪流讓學童照顧班級寵物(例如烏龜、金魚或倉鼠)。丹麥更多走一步,將同理心發展為6至16歲學生的必修科。當地低年級須參與Step by Step及CAT-kit等計劃,學會理解他人情緒,例如從觀察照片及繪畫學會辨析人們的感情。

有關計劃下,當地中學刻意安排學習、表達等能力不同的學生在一起玩耍,讓他們深入接觸與自己有別的人,發現有助減少校園欺凌。當地更在1993年引入每周一小時的「Klassen Tid」(班級時間),鼓勵學生聚在一起討論不同的觀點,或提出自己的問題,與其他人一起想法解決。

丹麥如此重視培養兒童同理心,或有助令他們在成年後更能關心他人。聯合國每年公布的《世界快樂報告》(World Happiness Report)屢指丹麥人樂於行善、公民責任感強,令國民對社交滿足度評分較高。當地前年一度成為全球最快樂的國家,去年雖有退步,但仍位居全球第二。

對動物缺乏同理心的人士,對其他人亦或好極有限。澳洲政府時下的防家暴指引中,強調要注意身邊人有否虐畜傾向,指虐畜行為與虐待伴侶行為相距不遠,呼籲及早為呈現此類傾向的人士提供專業協助。

反觀本港,警方去年共接獲69宗殘酷對待動物案件,較前年上升19%。待物如此,待人亦可想而知。經合組織去年指,逾3成本港學生曾遭校園欺凌,情況屬全球最嚴重。與此同時,香港前年在世界快樂報告中的排名只居第75名,去年有進步仍只是上升至第71名,不如巴基斯坦等戰亂地區。

本港多種社會問題,最終皆可歸咎於人們不懂為他人着想。快樂社會離不開同理心,教育者更應積極助兒童學會換位思考。

如何培養兒童同理心
飼養寵物:心理學家Robert Poresky表示,自覺與寵物關係較密切的孩子擁有更強的同理心,原因是照顧寵物令孩子的中心不再是個人
電子遊戲:威斯康辛大學在今年一項實驗中,讓兒童玩一款名為Crystals of Kaydor的遊戲,玩家需透過辨析角色面部表情以獲取他們的友誼。研究者發現,此類遊戲有助刺激兒童腦部掌管同理心的部分
跨代護理:日本有不少將幼稚園與老人院結合的跨代護理中心,發現其中一個好處是培養兒童對老年人的尊敬和同理心

撰文 : 沈帥青